新闻中心

联系惟恒 在线咨询 在线下载

分子共振炉能否“燃”起厨电革新之火? 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动态 - 先进典型

分子共振炉能否“燃”起厨电革新之火?

发布时间:2014.08.28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与广东银鹰实业集团(下称银鹰集团)达成一项2000万元的合作协议,前者将其自主研发的分子共振加热技术以合作形式转让给了银鹰集团,这在家电领域无疑是一个天价。

  据了解,2000万元的专利费用并非一次性支付,而是根据该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成本、经济效益等综合考虑,由银鹰集团分阶段支付给华南理工大学。

  该技术为何能赢得企业的巨资投入,其对我国厨电行业的发展将带来哪些影响?该技术的发明人、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蒙继龙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分子共振加热技术可以使加热过程节能、高效、无污染,采用该技术生产的分子共振炉是目前世界上最新的多功能炉具,该炉具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具有环保、节能等诸多优势。


  创新产品具有多重优势

  据悉,分子共振加热技术最初应用在工业设计领域,其被引入到家用电器领域后,立刻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相比市场上的传统炉具,采用了分子共振加热技术的分子共振炉具有诸多优势,其中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无电磁辐射。蒙继龙向记者介绍,电磁辐射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日益显现,厨电产品的健康指数应当成为人们选择电器产品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他同时强调,与燃气灶相比,分子共振炉不会产生煤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与电磁炉相比,它适用于任何材质的锅具。此外,分子共振炉烹调时可以减少60%油烟量,启动时间不到30秒,炉面温度最高可达650度,可以满足中餐爆炒的需求。

  “分子共振炉在节能方面的优势同样明显,它比普通煤气灶、电磁炉可以分别节省43%25%的费用。”蒙继龙向记者进行了一系列换算,如果每年有5000万台分子共振炉投入使用,按照每台每天使用3小时计算,年节电量可相当于2008年三门峡水电站发电量的80%,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蒙继龙使用自己研发的分子共振炉已有3年多的时间,他对这款产品的效果深有感触。“分子共振炉采用单向导热材料,热量集中作用于锅内,加热过程中没有明火,在夏天使用时,厨房环境可得到明显改善。它的蓄热功能,使得该炉具的节电效果十分显著。此外,我们还可以在阴天打开炉子进行红外辅助理疗,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蒙继龙介绍说。

  分子共振炉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由于受制于成本因素,其在进入国内外市场时,还受到价格因素的制约。广东银鹰电器有限公司(下称银鹰电器)是分子共振炉的全球代理商,银鹰电器总经理代六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由于分子共振炉所采用的材料成本较高,所以它的价格略高于市面上的普通炉具。“虽然价格稍高,但在上海百货展上,分子共振炉依然凭借高品质赢得了诸多国外厂商的青睐。截至目前,已有英国、美国等60多个国家的厂商表达了合作意向。我们的目标是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产品打入全球市场。”代六丙表示。

 

  全新技术引领行业发展

   分子共振炉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产品,其于2009年提交的专利申请目前已经授权。

  一件优秀的专利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甚至可以改变产业格局。那么,厨电行业有关炉具的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状况如何?

  记者以“炉具”为关键词进行中国专利文献检索发现,截至2014822日,共有相关专利申请8338件。对于该行业的专利现状,代六丙认为,国内厨电行业发展空间很大,但目前炉具领域的专利技术多是在产品外观、结构上的微调和修正,革新性技术成果并不多。银鹰集团选择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既是为了促进企业的产业升级,更是为了带动行业创新。

  对于此次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代六丙非常认可,他表示:“高校的优势在于有一支技术实力较强的科研团队进行技术研发,企业的优势在于生产销售和市场推广。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两者的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势,各司其职。高校技术研发成熟后,企业进行技术评估,将有较高市场价值的技术产品投入生产,提高专利转化率。这种合作模式对于研发者和企业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那么,分子共振炉凭借健康、环保、节能优势,是否能够引领厨电行业的革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消费者主要选择天然气灶、煤气灶、电磁炉等产品,随着消费理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健康、环保的产品,这将带动厨电行业格局的调整。“目前该技术已在消毒柜、热水器等其他产品上开始应用,分子共振炉也将凭借技术优势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代六丙表示。 (记者 冯飞 实习记者 陈婕)


本文共分 1
分享到:
上一篇:广州完成专利保险首单理赔支付
下一篇:透视 “宏济堂”制药商标争夺战背后的曲折

客户服务热线

020-3877 1107

158 8995 8307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