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点燃新时代东北振兴新引擎 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动态 - 品牌策划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业基地,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5月3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邀请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共同介绍知识产权助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有关进展。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东北地区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一省一策”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强区)建设,在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协同创新、强化保护运用、壮大地标产业、完善公共服务、拓展国际交流等6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为这片黑土地注入强劲的知识产权动能。
截至今年4月底,东北三省一区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19.5万件,同比增长10.2%;有效注册商标量达到216.1万件,同比增长7.7%;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73个,核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556件,地理标志总量接近全国的十分之一。
创新破局,工业基地迈“新”步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深耕机器人、智能制造与光电信息处理等领域,推动中国机器人技术发展;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通过实施专利产业化,解决了我国高端图像传感器依赖进口的难题;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将多件核心专利融入标准,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成全国首条乳铁蛋白生产线……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近年来,东北三省一区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着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其中,民营企业是一股重要力量。辽宁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敖然介绍,辽宁通过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构建知识产权快速保护工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维权援助力度、强化涉外知识产权保护指导服务等举措,支持、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我们将不断强化行政、司法协同保护和社会共治,切实维护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合法权益,为辽宁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敖然表示。
专利转化运用是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有效路径,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吉林省高度重视专利转化运用工作,第一时间根据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部署制发任务清单,建立联动机制推进落实。”吉林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李继武介绍,吉林积极推广“先使用后付费”模式,畅通专利转化运营机制,构建产学研用信息畅通的市场渠道,促进专利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2024年吉林省专利转让许可次数达到5834次,同比增长50.9%。
多措并举,成效斐然,截至2024年底,东北三省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6万件,新质生产力正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名片”。
品牌赋能,资源生金促共富
黑色油田、银色冰雪、绿色牧场……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蕴藏着令人惊叹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东北三省一区知识产权局立足东北地区资源优势,布局建设了乳业、草产业、新型储能、矿产及冶金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等多个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为地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作出贡献;在商标品牌建设方面,指导“蒙”字标及“龙江品质”“辽宁优品”“吉致吉品”等区域公共品牌培育。
“‘蒙’字标不仅是一枚商标、更是内蒙古优质农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品质身份证’。”发布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杨志宏介绍了内蒙古商标工作通过认证让草原味道“有底气”、通过品牌让草原产品“亮起来”、通过市场让草原产业“活起来”的成长故事。
从东港草莓到长白山人参,从五常大米到苏尼特羊肉,东北地区用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勾勒出一幅“舌尖上的振兴画卷”。
在辽宁,沈阳以“清水大米”优质稻米加工为主导,打造了文旅项目,实现了地理标志与生态旅游的完美融合;吉林围绕长白山人参建有人参加工企业300余家,产品涵盖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四大类300余种,2024年总产值近130亿元;黑龙江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在全国率先制定了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引,五常大米、方正大米、饶河东北黑蜂蜜等地理标志产品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内蒙古以地理标志为突破口,建立团体标准、构建追溯体系、完善多维保护机制,推动五原向日葵年产量达26万吨,全产业链产值67亿元,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柱……数据显示,2024年,东北地区地理标志产业直接产值接近780亿元——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已化身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开放融通,内外联动开新局
知识产权同样串联起东北三省一区与国内外的创新资源、市场机遇,推动区域协作向纵深发展,在国际交流中拓展开放空间。
在东北地区,各地加强协作,共同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黑龙江建立了东北三省一区专利转化资源库及龙江普惠池。”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局长王伟群介绍,东北三省一区还共同举办专利转化运用对接等系列活动,促进区域内专利技术的流动和转化。
在全国范围内,东北三省一区积极推进知识产权领域跨省协作,与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建立知识产权服务业区域协作帮扶机制,在人才联合培养、服务协同创新、监管协作联动等方面开展合作,为东北地区引入先进的知识产权服务理念和技术资源。
此外,东北地区积极融入全球知识产权合作网络,主动开展面向中日韩自贸区、中蒙俄经济走廊等合作交流,通过举办国际展会、开展双边多边交流活动,拓宽知识产权开放合作空间,提升国际影响力。比如,在大连举办的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吸引来自欧、美、日、韩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来华开展专利技术展示和交易;在东北多地举办的欧亚专利制度巡回交流会等活动,服务创新主体提升知识产权国际布局能力;黑龙江连续多年举办中俄高校知识产权文化交流活动,着力促进东北地区对外开放。
在这片承载着大国粮仓、工业脊梁使命的土地上,创新的种子已破土成林。后续,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继续扎实做好知识产权各项工作,积极助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取得更多突破、更大进展。
上一篇:“清大经管”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已提起诉讼 下一篇:如何发挥商标的多维价值,推动商标品牌建设?专家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