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联系惟恒 在线咨询 在线下载

专利开辟智能电动时代新赛道——解码中国车企知识产权战略突围之道 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动态 - 行业资讯

专利开辟智能电动时代新赛道——解码中国车企知识产权战略突围之道

发布时间:2025.07.03 新闻来源:

  当烈日炙烤大地,搭载流道板专利技术的新能源座驾以精准控温破解热浪困局;当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侵袭大地,搭载核心专利技术的新能源汽车正悄然改变着北方用户的出行体验。在黑龙江黑河试验基地,工程师们记录下这样的场景:清晨的冰原上,深蓝车队团队迎着凛冽寒风稳定启动,仪表盘显示充电速度提升30%。这不仅是一个技术突破的瞬间,更是一次以专利驱动转型的战略实践。

  随着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安汽车)等兵装旗下企业即将独立为新央企,长安汽车近2万件专利申请的储备正加速转化为产业竞争力。近年来,长安汽车积极探索推动知识产权价值变现:大部分专利已实现整车产品产业化应用,支撑公司市场战略达成,并推进专利对外运营,累计变现约1亿元,一条以高价值专利为引擎的发展新路径已然清晰。

  专利构筑竞争护城河

  在深蓝汽车一试验基地,工程师们正在进行一项名为“微核脉冲加热”的技术验证。这件历时5年研发的创新成果,可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环境中实现电池温升速率突破每分钟4摄氏度,让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缩短30%。2025年,这项技术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成为长安汽车在新能源领域技术突破的标志性成果。

  这些只是长安汽车庞大“专利池”中的冰山一角。在固态电池实验室,工程师向记者展示高致密电极样品:“这项技术突破了能量密度瓶颈,应用到整车,续航有望超1500km。”类似的原创成果密集涌现,长安汽车用高价值专利争夺技术定义权,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

  截至2025年初,长安汽车围绕“香格里拉”(新能源)、“北斗天枢”(智能化)、“海纳百川”(全球化)三大战略,累计布局专利1.9571万件,其中智能化技术占比38%、低碳技术占比15%。2024年单年专利申请量达3384件,发明专利申请占比达68%,高价值专利占比首次突破30%。这些数字背后,折射出长安汽车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引领”的深刻转型。

  “专利布局不是简单的数量堆砌,而是要形成技术壁垒。”长安汽车科技及项目管理部总经理郑长江介绍,公司通过知识产权分级分类评审机制,将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以深蓝汽车为例,其开发的“超集电驱”系统通过专利布局形成技术闭环,使电驱系统的体积减少40%、效率提升5%,直接带动产品市场竞争力跃升。

  这种以技术为导向的专利策略正在显现成效。长安汽车2024年以73.5万辆新能源销量和53.6万辆出口量刷新纪录时,其背后是一套精心构建的全球化知识产权战略——PTART全球化布局体系(产品、技术、区域、途径、目标)不仅实现了长安汽车创新成果的全方位保护,更为拓展海外市场保驾护航。

  构建分级分类管理体系

  面对庞大的专利资产,长安汽车如何构建分级分类管理体系,让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驶向产业化快车道?

  郑长江介绍:“我们建立四级评估模型,将专利分为核心战略型、重要基础型、一般改进型、闲置专利四类,匹配差异化的转化策略。”这套精密机制产生显著效益,近三年核心专利支撑公司达成市场战略。

  在芯片领域,面对“卡脖子”挑战,长安汽车通过“双线作战”策略,一方面联合国内头部企业完成130余项芯片替代项目,累计装车超5000万颗国产芯片;另一方面投入专项研发资金,攻关车规级AI芯片设计技术。目前,运用相关专利的首款自主可控的智能驾驶芯片已完成流片验证,预计2026年量产装车。

  在操作系统层面,长安汽车自主开发的SDA智能数字化平台,采用分层解耦架构,实现底层操作系统安全等级达到ASIL-D最高标准。通过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和开源社区建设,公司正推动建立自主可控的汽车操作系统生态,希望通过技术开源,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高端制造设备的自主可控同样是重中之重。在投资百亿元建设的新能源数智工厂中,长安汽车联合供应商开发了视觉检测机器人、激光焊接系统等核心装备,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到100%。运用相关专利的这些装备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打破了国外厂商的技术垄断。

  在重庆两江新区,长安汽车的视觉检测系统正在向供应链企业产线进行复制推广。“这套系统智能在线检测正确率可达95%以上,替代进口设备节省成本60%。”长安汽车两江工厂总经理林雪斌指着高速运行的机械臂说。今年,公司拟带动产业链35家企业完成技术升级,专利转化的乘数效应将持续得到释放。

  同时,长安汽车践行多元转化路径,通过内外技术流通,加速技术成果转化:通过内部技术孵化成立独立科技公司,推动智能辅助驾驶算法等前沿技术产业化;与头部企业建立专利交叉许可机制,实现技术互补;依托全球化专利布局,向海外输出新能源、智能技术专利包。截至目前,公司专利对外许可收入突破1亿元。

  加速拓展海外市场

  随着海外市场加速拓展,长安汽车的专利布局也呈现出鲜明的全球化特征。公司构建起覆盖产品、技术、区域的立体化专利网络。2025年,长安汽车计划在海外布局专利500件,重点覆盖欧洲、东南亚、中东等目标市场。

  在欧洲市场,针对严苛的碳排放法规,长安汽车提前布局纯电动平台专利,其自主研发的“七合一”电驱系统通过专利组合形成技术优势,成功打开德国、挪威等市场。在东南亚,针对热带气候特点,公司开发了耐高温电池包专利,有效提升产品在东南亚市场的适应性。

  专利布局的全球化也对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提出更高要求。长安汽车建立了“全球专利侵权风险防控体系”:在产品技术的不同时期,分别从产品、技术、地区、技术来源等维度全方位排查梳理,高效推进专利侵权风险防控工作。2024年,公司成功规避多起知识产权风险事件,保障了海外业务的顺利推进。

  此外,长安汽车积极推动中国标准成为国际事实标准。公司制定了全球首个ITU汽车多媒体系列国际标准,成功将中国原创技术推广应用至国际,自主知识产权被国内外整车、零部件企业应用,实现了技术量产搭载。

  从重庆嘉陵江畔的兵工厂到全球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弄潮儿,长安汽车的转型之路印证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来自技术创新。通过构建“技术-专利-产业”正向循环,长安汽车不仅破解了“卡脖子”难题,更在专利价值的深度挖掘中开辟出新赛道。

  未来,随着“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的深入推进,长安汽车正朝着“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品牌”的愿景目标加速迈进。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产权不仅是护航利器,更是驱动创新的引擎。正如郑长江所言:“我们要让每一项专利都成为点亮未来的星光,照亮中国汽车产业走向世界的道路。”

本文共分 1
分享到:
上一篇:安徽铜陵:一壶清茶巧解专利纠纷
下一篇:人工智能时代商标伦理的人本化趋势
在线客服